如何前往: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如何前往MindHealth精神科專科診所 - Direction Icon

聯絡查詢: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Telephone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Contact Form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Whatsapp Icon

港人壓力大,抑鬱症越趨普遍。若確診抑鬱症,患者有需要服用多種抗抑鬱藥物,必要時或需加大劑量。當服用兩種或以上一定劑量的抗抑鬱藥物,並持續一段時間,治療效果卻不甚理想時,醫學上便稱為「難治型抑鬱症」。統計顯示,有關病人佔抑鬱症患者多達三分一,絕對不容忽視。

現時醫學界積極發開發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透過雙管齊下的藥物治療方案,對比過去30年的主要透過調節大腦中單胺系統(monoamine)抗抑鬱藥物,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信號傳遞療法,臨床所見平均大約服用二至三星期才見效,而且並非對所有抑鬱症患者都能奏效之下,患者使用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有望在更短時間內減輕抑鬱情緒,得到緩解。

抑鬱症有多種治療方案,各有其成效、副作用及限制,患者應與自己的主診醫生商討,選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若出現抑鬱症症狀便應儘早求助及求醫,及早治療處理症狀。

若想了解更多有關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療法,可按此參閱詳情,或直接聯絡查詢。

關於陳蔓蕾醫生

陳蔓蕾醫生專業資格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英國卡的夫大學皮膚科學文憑

精神科專科醫生 – 陳蔓蕾

女精神科醫生 - 陳蔓蕾 - 證件相1

陳蔓蕾醫生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的公共醫療機構,照顧不同種類的病人,並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

陳蔓蕾醫生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精神科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擔任演講嘉賓。

精神科服務範疇

提供醫療程序

門診服務到診服務

陳蔓蕾精神科專科診所 - 精神科服務範疇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情緒及行為問題的評估及治療)

兒童精神情緒問題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ADHD)
  • 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 亞斯伯格症候群 (Asperger Syndrome)
  • 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兒童焦慮/抑鬱 (Anxiety / Depression in Children)
 
 
 

住院治療

使用醫院或其他服務診所:

  • 養和醫院 (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
  • 嘉諾撒醫院 (Canossa Hospital)
  • 香港港安醫院 (Hong Kong Adventist Hospital)
  • 明德國際醫院 (Matilda International Hospital)
  • 港怡醫院 (Gleneagles Hong Kong Hospital)

精神科相關配套服務

會診語言:

  • 粵語 (Cantonese)
  • 普通話 (Mandarin)
  • 英語 (English)
 

標籤: 無線電視

精神科陳蔓蕾醫生於無線電視TVB翡翠台《流行都市》講解關於「長期戴口罩對幼童的言語和情緒發展的影響」的訪問

精神科陳蔓蕾醫生於無線電視TVB翡翠台《流行都市》講解關於「長期戴口罩對幼童的言語和情緒發展的影響」的訪問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 期間,現時長期戴口罩變左常態,大家有沒有想過,長期戴口罩可能對幼童的言語和情緒發展有好大影響!今日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醫生與我們講講呢方面的問題。

陳蔓蕾醫生TVB流行都市訪問1

節目內容問與答節錄:

究竟應唔應該讓小朋友在年紀這麼小便與人交流與接觸呢?這樣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如果同小朋友有與大人交流與接觸,對他們情緒發展是很重要的,另外也會對他們的言語發展也是同樣重要的。
因為在我們的小朋友與大人溝通接觸的時侯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表情與動作,所以我們與他們的交流就會更加緊密了。


在同時間,我們的小朋友看見到大人溝通時的一字一句小朋友也會留意到很多,例如大人個嘴唇的動作是什麼樣?條脷是什樣放的?抑揚頓挫時是如何跟住表情?
這些也都會令到這個小朋友對咬字更加清晰!小朋友說話的語調更加恰當。

小朋友由幾時開始可以觀察到大人溝通與他們的情緒呢?
其實在年紀好小時就已經開始觀察得到!
關於一個美國哈佛大學的小朋友實驗,在一歲時,小朋友已經開始同媽咪有一個好密切的聯繫。
小朋友就會見到媽咪的表情動作,也會友有互相交流的情況。
當媽咪突然間板起塊面的話呢時,小朋友在少於一秒間會發現,即時立刻發覺你好像奇奇怪怪的!
然後就會嘗試做各種不同表情動作,例如開心,笑與拍手等,這些令人吸引的舉動引回媽咪的注意。
若果媽咪也是都係板起塊面的話,這時小朋友會變到好唔開心,跟住就會”嬲嬲豬”了!

小朋友一出生便已經在戴口罩至今,小朋友在學習語言或者學習如何接收情緒都係透過面部表情的或者說話時的口型之類,現在已經經常在戴住口罩。
在日常生活小朋友無機會看得到對方面部表情和口型,對小朋友會有啲什麼影響呢?
其實真的有影響,因為我們好像每個互相交流的渠道就這樣被一個口罩遮住了。這樣我們看不見小朋友,小朋友亦看不到大人的表情動作!
亦都看不到他們說話時的嘴唇的動作(連笑或其他表情也看不到)
是的這樣就會令到佢睇唔到的小朋友到大人,
這樣交流就會令到他們對自己瞭解自己的情感的程度就會降低咗了,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情感不太了解,然後會更加容易發脾氣。

有些幼童誤以為口罩係一個保護,若果除左口罩,更與朋友或與長輩傾偈時,會否對他們心理壓力有影響?
有些幼童差不多出世至此一直戴著口罩,再少也對他們來說也是相當長的時間,其實在幼童個人都會習慣了有戴口罩的狀態,突然間讓他除口罩,其實佢會覺得可能有點焦慮,同埋會覺得有點緊張!與人傾計的時間可能就會害怕。

很多時候小朋友好多事情都是由家長去身邊學習的,在戴口罩期間其實家長如何教導他們去洞悉別人口罩後面的情緒呢?
在現時的狀況,已經好少社交場合可以看到別人沒有戴口罩的真面目,所以我們要在屋企在我們於安全情況之,就要增加我們有質量的交流。
家長可以多些與小朋友分享他們日常生活的開心事與傷心事等,傾聽小朋友上學時間他們發生的事情,盡量鼓勵他們講返出嚟,增加互相之間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另外,就我們的質量真係好重要的。就唔好成日呢係度 你有你玩你個電腦我有我玩我的平板,大家都沒有交流,這樣就不太好了!故此增加質量真的好重要。

除了戴口罩這個問題外,好多家長怕了疫情,好少帶小朋友出外,甚至走動也少了。選擇性地帶小朋友去戶外或出外的話,對他們的情緒或他們的健康發展有沒有什麼咩影響?
如果長期留於室內的話,這樣當然也會影響他們的發育,最基本的對吧!
如果在安全之下,帶小朋友出街外面可以:
第一,就可以令他見多些新事物,熟習新環境。
日後可以復常的時間我們都不會這麼緊張和不會手足無措!
第二,就係可以學下外面社會的規矩。
譬如搭巴士要排隊、玩韆鞦也要排隊的。
不可以話自己喜歡就衝上去的,這些學習社會的秩序都是好重要!

另外,就如果出街的話可以學習到與陌生人的交流。
這樣不會只局限於屋企來來去去幾個人,表情與他們的語氣。

在屋企幼童就算不是常常出街,也會邀請好多朋友去來屋企,與佢好多朋友佢傾,其實這情況的例子也感覺他們的言語和情緒發展都看來不錯,因為對得人多對吧?
是!其實他們越對得人多也越熟習,越熟習的時間就自然做得越好的。

作為家長什樣先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幼童有沒有在言語發展有什麼問題呢?
小朋友一定在講話時總有點不清楚,這樣我們又可以如何察覺呢?
其實我們可以與同齡的小朋友比較一下。一般指標就大約歲半左右的小朋友,其實應該可以講到單字又或者詞語!
到兩歲半的時間呢,就應該可以講到一句完整句子了,去到4至5歲時就應該可以講到一些簡單的故事,可以敘述他的日常生活發生了什麼的!
若果小朋友是做不到的話,這樣就有可能是學習遲緩,或者言語發展比較慢一點了!

在那種程度家長需要考慮有小朋友睇醫生?
如果真是發展遲緩的話就應該及早搵專業人士去了解,睇睇佢是否有需要接受訓練或者其他心理治療。
甚至如果佢是在室外的環境/出街時唔守規矩或者過度活躍的話,咁可能會有其他病,可能甚至需要食藥的!

在陳醫生這麼多個案當中,有沒有一些比較特別個案與我們分享?
在過往三年呢,其實就多咗好多小朋友緊張和焦慮的情況!
其中一個小朋友他是由自出世開始跟住就讀幼稚園,其實一路都是上網課。老師也察覺不到有任何問題的!叫他跳舞他就在屋企好開心跳舞,叫佢舉手答問題又好開心舉手!答問題所有事情都好流暢的!不過一復課之後上實體課時,他就會好緊張好驚,又好緊張又冇曬表情又縮起身體!叫他又不懂回應!
接著老師呢就發現,這個小朋友好緊張,然後與他媽咪講述。媽咪帶他來睇我,發現這個小朋友真的是社交焦慮,因為太耐沒有見過人。
於是我們就同他做一些治療,教他在學校怎樣處理小朋友自己的情緒。
到最後這個小朋友終於可以正正常常返學也沒有特別問題了!

一般治療為期幾耐呢?
其實也視乎小朋友自身的適應時間!
像本集個案中的小朋友呢我們就將一些學校老師會給他的指令逐步簡化,簡化到即使他好緊張好驚至縮埋一舊他也能做到的程度。
當他也做得到的時候,他就會想”原來我做到喎”咁他又放鬆點,”再複雜的我又做到了”!”咁我又會再放鬆啲”漸漸就回復正常!若果小朋友在發現自己有信心的時候,也很快就可以痊癒。

關於治療的步驟是什麼樣的?
其實這個小朋友不是不懂,而是因為太緊張所以做不到。我們幫他如何去做的時間,將他本身有三個步驟的事情我們就簡化變成一個步驟。
但若果一個步驟也做不了的話,譬如他要答一個問題,要答完整句子他也做不到,這時我們就將這個問題再簡化為是非題。甚或乎,若果緊張到出唔到聲的時候呢?再簡化只是要他點頭或擰頭這樣。
一般小朋友在只是簡單到只需點頭擰頭好多時都可以做到的。這樣當他做得到的時候,信心就會大增,然後越來越做得到。以及老師在他做得到的時候,老師可以鼓勵一下。小朋友就會發現,也不是這麼困難而已,然後就漸漸可以的了。

若果他日我們都有機會不用戴口罩時,小朋友在突然面對一些轉變,會不會心理陰影面積比我們要大?
都有這樣可能的!因為在細細個小朋友根本可能未試過於社交場合完全唔戴口罩。突然之間見到這麼多大人,他已經有點害怕。加上突然之間改變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狀態,所以會驚上加驚。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可能要首先帶他去一些場合,在一些他熟識的朋友或者是他熟識的屋企人,一齊做聚會先,讓他學習一下,”原來咁都好安全的!”然後等佢可以時逐步擴大他的社交圈子,令到他逐步適應復常!

在此希望疫情快點完結,大家生活「復常」願各位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精神科陳蔓蕾醫生於無線電視TVB翡翠台《流行都市》講解關於「疑病症」(HYPOCHONDRIACAL DISORDER)訪問

精神科陳蔓蕾醫生於無線電視TVB翡翠台《流行都市》講解關於「疑病症」(HYPOCHONDRIACAL DISORDER)訪問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 第三波已經持續咗一段時間,對香港市民造成好大影響。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訪問咗一萬一千多人,發現原來有七成人都有抑鬱症狀,數字驚人。
疫情反覆好容易令人出現負面情緒,更加有可能會出現疑病症
 
疑病症另一個極端表現就係經常要追睇疫情資訊,甚至好驚去確診者去過的地方,怕自己中招。不停搜查疫情最新消息,如邊條巴士路線曾經有確診者,購物商場會否安全等等。
這些情況曾出現在你身上,或者我們的親戚朋友身上嗎?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有些人會有如風聲鶴唳的感覺,也有不少人都會擔心自己已經中招但唔知道等狀況。
 
精神醫學專科醫生陳蔓蕾醫生接受無線電視TVB翡翠台《流行都市》訪問,講解關於「疑病症」(HYPOCHONDRIACAL DISORDER)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TVB-流行都市 - 疑病症
 

節目內容問與答:

經常留意疫情資訊,是否已算是疑病症呢?
有可能是的。其實疑病症的病人通常會有少少唔舒服,有些人將這些輕微唔舒服,與一些好嚴重的疾病掛鉤。例如會擔心自己有心臟病,中風等,最近當然是擔心新冠肺炎。
擔心患上這些病的時候,他們又會將事件再聯想多一步。例如聯想成:如果我有病時,就會想自己患病期間會否好辛苦;如果再聯想下去就會是:假如自己死去之時,留低年紀輕的子女在世的生活如何?於是愈想就愈擔心,又愈想愈負面。
 
疫情開始之後會否多了病症?和最近巿民精神狀態如何?
自從新冠肺炎之後,差不多多收咗兩三成病症。平常那些人擔心如心臟病、中風之類,最近都會因為戴口罩而自然抖氣唔係好暢順,又有些時候對口罩敏感而引發兩聲咳等現象,就好擔心自己會有新冠肺炎。有部分病人近幾個月都無出過街,因為出街一次一戴口罩有兩聲咳,他們又會聯想:如果我將肺炎帶返屋企,成家人都受感染咁點算呢?如果傳染埋長輩群,使他們身體唔好,自己就會好不孝。這樣那樣一直在聯想。
 
那些人會容易有這個疑病症?
其實現時香港的環境,大家都好大壓力,所以全香港市民基本上患病風險都增加。不過以下幾類病人會特別大風險。例如思想比較負面一些的,會較容易焦慮,那就會容易有這些病症。還有一些病人是,曾經試過有大病,大病之後佢經歷過好辛苦的感覺之後就驚咗病,所以之後他們都會對這類型的事情會好焦慮。
 
現時大家咳兩聲都會擔心自己有病,如何才可以察覺到我身邊的人有疑病症呢?
會一開始就有少少唔舒服,然後他們就會去想,自己究竟會唔會有嚴重病症,就會上網搜尋,看看究竟自己的病徵似甚麼病或者似甚麼嚴重病症。
假如找到生活中有這些病症,就走去睇該類專科醫生,再要求做一些相關檢查,醫生就會告訴他們,其實沒有事。
這樣他們會好一段時間,轉頭又有些新病徵出現,他們又會重新再搜尋,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一般他們覺得自己有事之後一好番沒有事,過一個星期左右,他們又會再有以上症狀。
 
患者身邊親友,叫他們放鬆一點,這樣有用嗎?
其實都沒有太大作用,如果病人自己都知道要放鬆,他們真係可以放鬆的話,一早已經放鬆了。身邊的人一直講要放鬆一點,反而令病人壓力更大。
 
這樣應該要如何幫助他們?
其實要認同他們確係有病,不過他們的病就不是身體上的病。他們的病就好像我們身體有個警報系統,但這個感覺系統太過敏感,於是經常出現這個誤鳴狀況。
我們要了解他們有這個病,另一方面,由於這個病係因為身體警報系統太過敏感的關係,令他們不太敏感的方法,就是將焦點由他們的身體或由病症那裏,一路帶開到一些他們關心和喜歡的事物上。建議帶患者做一些他們喜歡的活動,因為他們身體上無問題,其實可以去參加或進行患者以前會做的事情,他們可以與別人傾談,或者做一些喜歡做的事情便可以。
 
要如何治療呢?
治療方面有兩大類,第一個類別是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係食血清素及一些放鬆的藥物。而第二類是心理治療,就如剛才我所講,解釋給他們聽,這是一個系統敏感的原因,導致有這些症狀出現,並不是真係身體有病。另外一些病人就會針對本身病過,然後有一個好大的陰影這方面作出治療。
其實這些病主要都係來自壓力,壓力減低就會無咁容易有這些病。所以如果個人無咁大壓力,多做運動或曬太陽,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係有幫助。如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同親友講或傾訴一下,減低自己壓力,其實都無咁容易有病。
不要相信一醉解千愁,飲酒只會愈飲愈衰。只會令到問題拖延再耐一點,咁有時侯問題拖得耐反而問題仲大,還有飲酒飲得多其實會有酗酒問題,到時一個問題變成兩個問題。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