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前往: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如何前往MindHealth精神科專科診所 - Direction Icon

聯絡查詢: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Telephone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Contact Form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Whatsapp Icon

港人壓力大,抑鬱症越趨普遍。若確診抑鬱症,患者有需要服用多種抗抑鬱藥物,必要時或需加大劑量。當服用兩種或以上一定劑量的抗抑鬱藥物,並持續一段時間,治療效果卻不甚理想時,醫學上便稱為「難治型抑鬱症」。統計顯示,有關病人佔抑鬱症患者多達三分一,絕對不容忽視。

現時醫學界積極發開發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透過雙管齊下的藥物治療方案,對比過去30年的主要透過調節大腦中單胺系統(monoamine)抗抑鬱藥物,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信號傳遞療法,臨床所見平均大約服用二至三星期才見效,而且並非對所有抑鬱症患者都能奏效之下,患者使用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有望在更短時間內減輕抑鬱情緒,得到緩解。

抑鬱症有多種治療方案,各有其成效、副作用及限制,患者應與自己的主診醫生商討,選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若出現抑鬱症症狀便應儘早求助及求醫,及早治療處理症狀。

若想了解更多有關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療法,可按此參閱詳情,或直接聯絡查詢。

關於陳蔓蕾醫生

陳蔓蕾醫生專業資格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英國卡的夫大學皮膚科學文憑

精神科專科醫生 – 陳蔓蕾

女精神科醫生 - 陳蔓蕾 - 證件相1

陳蔓蕾醫生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的公共醫療機構,照顧不同種類的病人,並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

陳蔓蕾醫生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精神科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擔任演講嘉賓。

精神科服務範疇

提供醫療程序

門診服務到診服務

陳蔓蕾精神科專科診所 - 精神科服務範疇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情緒及行為問題的評估及治療)

兒童精神情緒問題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ADHD)
  • 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 亞斯伯格症候群 (Asperger Syndrome)
  • 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兒童焦慮/抑鬱 (Anxiety / Depression in Children)
 
 
 

住院治療

使用醫院或其他服務診所:

  • 養和醫院 (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
  • 嘉諾撒醫院 (Canossa Hospital)
  • 香港港安醫院 (Hong Kong Adventist Hospital)
  • 明德國際醫院 (Matilda International Hospital)
  • 港怡醫院 (Gleneagles Hong Kong Hospital)

精神科相關配套服務

會診語言:

  • 粵語 (Cantonese)
  • 普通話 (Mandarin)
  • 英語 (English)
 

標籤: 專注力失調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

小弟有精神問題困擾,已困擾數年而且有惡化跡象,今日終於鼓起勇氣請教。

小弟自小已經常常因不小心/”論盡”而犯錯,唔見嘢跌爛嘢唔記得嘢都已經係家常便飯。我亦有時會喺人哋講緊嘢嘅時候發夢/遊魂,聽唔明instruction要聽多幾次先明,小學有時玩遊戲/PE堂嘅時候都因為唔明老師/同學嘅指令而呆咗喺度,所以我極害怕需要多人互動嘅活動。除此之外,我初小嗰陣都有見過言語治療師,大概係因為聯想力差、咬字不清同埋表達能力差咁(小學中文oral經常拎C/C+)。好自然咁,我由細到大都極怕羞怕事且無自信,朋友唔多,而就算同朋友幾熟都好,講嘢時都會成日deadair搵唔到話題。

到大槪中二中三開始我發現自己精神狀態越嚟越差而且有lazy eyes(唔知關唔關事),原因不明。慢慢開始覺得成日都好攰、無活力、瞓夠8個鐘都係咁,而上段講到嘅所有徵狀都越嚟越嚴重,但因中學始終著重試卷操題依啲勤力就高分嘅考核方式,中學成績唔差(除咗中文),故亦無太重視自己嘅精神問題。

但上到大學因為practical/lab 佔比多咗好多,而我就因為成日唔明instruction+心不在焉而唔知做乜、失好多分,有次上practical更被professor當住十幾人面前鬧我,此外好多presentation 去到Q/A session都會因為聽唔明問題/聽到一半遊咗魂而唔識答、呆咗喺度要partner幫手。

除咗學業之外,我自己就算喺屋企都好難搵到一件自己可以專注幾個鐘頭嘅事嚟做,成日做緊A嘅時候就會走咗去做B,上一刻諗住做嘅事下一秒就唔記得咗,最後不知不覺浪費咗一日,自己亦會因為浪費咗時間而覺得沮喪唔開心。社交方面,小弟本身不善社交,現在有時中學同學約見面,心裏雖然想去但亦會因怕出醜而唔去,大學同學又無法融入圈子,嚟嚟去去都係見嗰幾個相熟嘅朋友,故經常都會覺得孤獨同悶。依家嘅我感覺好似活死人咁,日日都無所事事,唔知自己做緊啲乜,亦睇唔見將來,睇見同學嘅生活多姿多彩,自己又羨慕又失落。

我自覺自己有社交障礙,但依個社交障礙都應該係衍生出嚟嘅共病嚟嘅,而本身嘅精神問題我搵極都唔知係咩病,有諗過會唔會係ADHD-i(好多symptom都中),但有幾樣嘢同ADHD嘅人有唔同。第一,ADHD病人通常成績都較差,但我成績一直唔算差(至少可以一take入U)。第二,ADHD病人通常想像力較豐富,但我聯想力差而且0創作力,諗個作文題目可以諗半日都未諗到。第三,ADHD嘅徵狀應唔會隨時間惡化吧。第四,ADHD嘅人應該有用唔盡的活力,但我唔係咁,自中學開始仲要成日都好累無活力。

以上長文,想請教下醫生我究竟係咩事? 希望能夠找專科醫生解決問題。

你好,

根據你的描述,你可能是患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很多人都唔會ADHD成績一定會差。ADHD其實只是專注力失調,並沒有說患者智力低下。事實上ADHD和智商有一點關係,但也不是絕對。有很多患者其實智商很高,甚至是資優生,只是無法集中精神讀書而已。

就好像一部車子,它的引擎馬力很大,但是卻載付很重的重量,那麼,車子還會開得快嗎?那樣就要看究竟車子的引擎能否戰勝車上的負載重量了。

如果患者智商很高,學習時只需看一眼便懂,那麼便不需要太長集中精神的時間也能夠考到理想的成績。如果患者智商平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明白學習的事情,那麼便要集中精神較長的時間才能考到理想的成績。

閣下能夠一次考到大學,證明你的智商是比較高, ADHD只是把你的潛能坐低,令你的智商無法盡情發揮而已。

第二, ADHD病人並不是聯想力特別豐富,只是他們的思想很飄忽,東拉西扯無法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面思考而已,並不代表他們想像力特別豐富。

第三, ADHD大多數情形下,應該隨着時間有改善才對。因為大腦發展會慢慢學習到專注的能力,因此,同一個病人身上比較,他成年的專注力應該會比童年時為高。可是為什麼仍然覺得專注力好像比以前差呢?原因是社會對小學生專注力的期望比成年人為低,亦會因應小學生的專注力長短而設計課程。但是到了成年大學時期,課程設計亦會期望學生是成年人的專注水平。雖說成年的患者專注力比童年時好,但是增強了的專注力也不一定能夠追上課程的增長,因此可能逐漸無法追上同齡的學習期望。再加上ADHD病人不斷遇到無數困難,時間長了很容易會產生其他併發症,例如焦慮症抑鬱症等等,這些病症也會拖慢腦部思考,令學習越來越困難。

第四,ADHD患者是自己已經有足夠的活動,但是感覺還未足夠,因此,才勉強自己的身體繼續活動。這並不代表身體比其他人更多活力。其實由於消耗更多體力,有時會比正常人更疲累。

希望能夠解答到你的問題。

謝謝

陳醫生

電玩上癮症?專注力失調?

電玩上癮症?專注力失調?

女兒13歲中一學生,每日沉迷打機,深夜遲遲不願睡覺,早上過12點都不起床,食飯食一小時都只能食半碗,沖涼沖一兩個小時,在裡面打機,網上功課永遠在deadline 前最後一分鐘才求其交出去,無法好好分配自己的工作,生活在自己世界,不願出街,父母話佢鬧佢都好似聽唔到一樣,好多時還無理反駁,生活極不正常,請問這種是ADHD症狀嗎?

精神科陳蔓蕾醫生回覆:

你好,你女兒的行為,的確不是一般的學生應有的行為。可是,單憑你描述你的女兒的表現,其實是很難決定她是否有精神的問題。

因為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是有種種原因建構而成的。精神科的毛病其實只是其中一環,家庭環境,教養方法、學校的培育、甚至結交到的朋友也會嚴重影響小朋友的心智成長。

不過,你女兒的情況有其中一種可能性頗高,就是電玩上癮症電玩上癮症已經係當今世代一種很普遍的問題。患者無法控制如何停止玩電玩、或無法控制玩電玩的時間、而且,會把玩電玩放在一比正常活動更優先的次序。病人往往會為了玩電玩而放棄正常活動,躲在家中,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裏。

要解決這類型的問題,必須首先了解學童有沒有根本的病因而導致他沉溺電玩。再者,需了解學童在學校的行為與表現,例如是否有專心上課、有沒有其他的學習困難、是否被欺凌的對象等等。

再者,亦應分析在家中家長照顧學童的方法,了解是否會無意中鼓勵了玩電玩或減低學習興趣。

如果能夠聯絡學校了解情況,會更加好。

希望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謝謝

陳醫生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