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前往: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如何前往MindHealth精神科專科診所 - Direction Icon

聯絡查詢: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Telephone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Contact Form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Whatsapp Icon

港人壓力大,抑鬱症越趨普遍。若確診抑鬱症,患者有需要服用多種抗抑鬱藥物,必要時或需加大劑量。當服用兩種或以上一定劑量的抗抑鬱藥物,並持續一段時間,治療效果卻不甚理想時,醫學上便稱為「難治型抑鬱症」。統計顯示,有關病人佔抑鬱症患者多達三分一,絕對不容忽視。

現時醫學界積極發開發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透過雙管齊下的藥物治療方案,對比過去30年的主要透過調節大腦中單胺系統(monoamine)抗抑鬱藥物,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信號傳遞療法,臨床所見平均大約服用二至三星期才見效,而且並非對所有抑鬱症患者都能奏效之下,患者使用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有望在更短時間內減輕抑鬱情緒,得到緩解。

抑鬱症有多種治療方案,各有其成效、副作用及限制,患者應與自己的主診醫生商討,選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若出現抑鬱症症狀便應儘早求助及求醫,及早治療處理症狀。

若想了解更多有關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療法,可按此參閱詳情,或直接聯絡查詢。

關於陳蔓蕾醫生

陳蔓蕾醫生專業資格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英國卡的夫大學皮膚科學文憑

精神科專科醫生 – 陳蔓蕾

女精神科醫生 - 陳蔓蕾 - 證件相1

陳蔓蕾醫生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的公共醫療機構,照顧不同種類的病人,並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

陳蔓蕾醫生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精神科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擔任演講嘉賓。

精神科服務範疇

提供醫療程序

門診服務到診服務

陳蔓蕾精神科專科診所 - 精神科服務範疇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情緒及行為問題的評估及治療)

兒童精神情緒問題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ADHD)
  • 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 亞斯伯格症候群 (Asperger Syndrome)
  • 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兒童焦慮/抑鬱 (Anxiety / Depression in Children)
 
 
 

住院治療

使用醫院或其他服務診所:

  • 養和醫院 (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
  • 嘉諾撒醫院 (Canossa Hospital)
  • 香港港安醫院 (Hong Kong Adventist Hospital)
  • 明德國際醫院 (Matilda International Hospital)
  • 港怡醫院 (Gleneagles Hong Kong Hospital)

精神科相關配套服務

會診語言:

  • 粵語 (Cantonese)
  • 普通話 (Mandarin)
  • 英語 (English)
 
《上一代和下一代》

《上一代和下一代》

最近和一位長輩吃飯,言談間,自然討論到最近的TSA和BCA的話題。 政府希望把TSA 改成BCA,然後重啟。可是,卻遭到家長組織的反對。

長輩問:「為什麼家長會那麼緊張一個考試呢?我們小時候不是也不停考試嗎?」
我:「前輩,你有所不知,現代的家長及小孩面對着有多大的壓力。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家覺得小孩子需要贏在起跑線。若要進入好的小學,需要能文能武。既要學術成績好,又要在運動方面有出色,加上在藝術方面也要栽培。還未計算一些小朋友的「特異功能」。例如小學二班已達到鋼琴四級之類。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不夠用。不論家長或是小朋友的壓力其實已經很大。」

長輩:「那麼家長放鬆一點不就可以嗎?」我:「進入了好的小學,也不等於戰鬥結束。現在的學校課程內容,相比我們小時候的程度已經深了很多,以往我們只需要留心上課便可以輕鬆過關,現在似乎不大可能了。現在很多小孩子每天都要補習才能完成手上的功課呢!若不補習,學習的擔子便落在家長身上,嚴重影響親子關係。我有一位小學二年班的病人,他和她媽媽的關係差得很。就連去街他也不願意和媽媽一起去,希望媽媽留在家中,給他一點自由。」

長輩:「若是壓力太大,我們以往打一場籃球,出一身汗便會壓力全消,現在的孩子那麼百般武藝在一身,為什麼這些才藝不能讓他們減壓呢?」我:「現在的小朋友參與的才藝活動,未必是他們的興趣。如果小朋友不喜歡這些活動,又怎樣能用來減壓呢?」

我續道:「我們的年代,有問題是自己解決的,現在的小朋友有問題很多是家長解決的。倘若他們需要自己解決問題,壓力便會變得很大,很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我有一些嚴重的個案,小朋友變得害怕上學,甚至乎患上情緒病。所以家長們擔心BCA是可以理解的。」

整個教育制度的扭曲很難說是誰一手造成。不過,在這時代的巨輪下,無論是學校、家長或同學也無法抵擋。唯有希望社會賢達能共同構思出解決的問題方案吧。

頭條日報 《情緒百子櫃》26/06/2017

Comments are closed.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近期文章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