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前往: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如何前往MindHealth精神科專科診所 - Direction Icon

聯絡查詢: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Telephone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Contact Form Icon陳蔓蕾精神科醫生專科診所 - Whatsapp Icon

港人壓力大,抑鬱症越趨普遍。若確診抑鬱症,患者有需要服用多種抗抑鬱藥物,必要時或需加大劑量。當服用兩種或以上一定劑量的抗抑鬱藥物,並持續一段時間,治療效果卻不甚理想時,醫學上便稱為「難治型抑鬱症」。統計顯示,有關病人佔抑鬱症患者多達三分一,絕對不容忽視。

現時醫學界積極發開發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透過雙管齊下的藥物治療方案,對比過去30年的主要透過調節大腦中單胺系統(monoamine)抗抑鬱藥物,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信號傳遞療法,臨床所見平均大約服用二至三星期才見效,而且並非對所有抑鬱症患者都能奏效之下,患者使用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抗抑鬱藥物有望在更短時間內減輕抑鬱情緒,得到緩解。

抑鬱症有多種治療方案,各有其成效、副作用及限制,患者應與自己的主診醫生商討,選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若出現抑鬱症症狀便應儘早求助及求醫,及早治療處理症狀。

若想了解更多有關針對谷氨酸系統 (glutamate)的新療法,可按此參閱詳情,或直接聯絡查詢。

關於陳蔓蕾醫生

陳蔓蕾醫生專業資格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英國卡的夫大學皮膚科學文憑

精神科專科醫生 – 陳蔓蕾

女精神科醫生 - 陳蔓蕾 - 證件相1

陳蔓蕾醫生現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擁有超過20年的精神科經驗。她曾服務於不同的公共醫療機構,照顧不同種類的病人,並接受過多種精神科專業培訓。

陳蔓蕾醫生曾任榮譽香港大學助理教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榮譽臨床導師,為醫生提供精神科專科訓練,亦多次被邀請到電視台及雜誌接受訪問和擔任演講嘉賓。

精神科服務範疇

提供醫療程序

門診服務到診服務

陳蔓蕾精神科專科診所 - 精神科服務範疇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情緒及行為問題的評估及治療)

兒童精神情緒問題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ADHD)
  • 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 亞斯伯格症候群 (Asperger Syndrome)
  • 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兒童焦慮/抑鬱 (Anxiety / Depression in Children)
 
 
 

住院治療

使用醫院或其他服務診所:

  • 養和醫院 (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
  • 嘉諾撒醫院 (Canossa Hospital)
  • 香港港安醫院 (Hong Kong Adventist Hospital)
  • 明德國際醫院 (Matilda International Hospital)
  • 港怡醫院 (Gleneagles Hong Kong Hospital)

精神科相關配套服務

會診語言:

  • 粵語 (Cantonese)
  • 普通話 (Mandarin)
  • 英語 (English)
 
雙職媽媽壓力變情緒病

雙職媽媽壓力變情緒病

根據衞生署2012年數據顯示,10%的精神病人是雙職人士,而專門負責產前產後婦女精神健康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指,「近2-3年的接觸個案中,每十名產前產後的婦女便有一名患上情緒問題。」

情緒低落變抑鬱

陳蔓蕾精神科專科診所 - 雙職媽媽 - 壓力變情緒病

產後情緒問題可分為幾種,「產後短暫性情緒低落」是大部份媽媽在產後約一星期出現的短暫情緒問題,一般會慢慢好轉。但如情況持續,最後可能演變成產後抑鬱症。「有些病人病情可以急轉直下,在一個月內變成抑鬱,出現失眠、經常哭、失去胃口、不想再照顧孩子等病徵。」陳蔓蕾醫生續說。

家人如察覺婦女有異常行為,應盡量協助求醫。

抑鬱徵狀

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
失眠
‧失去胃口
‧手震
‧坐立不安
‧緊張
‧不滿自己的表現
‧煩躁不安
‧經常責罵別人
‧感到內疚、無用、絕望、不知所措
‧嚴重或想輕生、帶孩子出走;出現幻覺幻聽等


媽媽不易做
餵母乳如何令媽媽造成壓力?
(以圖表示)
情況1:生育6星期後,身體未完全復原但要重返工作→新手不熟習照顧→產生壓力→影響乳汁分泌→擔心BB不夠飽→產生壓力
情況2:生育6星期後,身體未完全復原但要重返工作→減少吸吮次數令乳腺阻塞,乳腺發炎、腫痛、出血→新手不熟習照顧→未能安撫BB情緒→影響媽媽情緒→感到辛苦→產生壓力

BB只跟工人姐姐?
不少家庭因為夫婦也要工作而聘請外傭或由家中長輩代為照顧孩子,緊張的媽媽可能未必認同其照顧和管教方法,因而產生矛盾。或因小朋友只照顧者關係親密而感到傷心。覺得為何自己要辛苦地付出這樣多,到頭來孩子卻好像不屬於自己?這些都是壓力的來源。陳蔓蕾醫生指,能夠成為母親是快樂的事,應盡量享受過程。年幼孩子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依賴,是正常現象。隨着孩子長大,他們逐漸懂得分辨事物,誰是照顧者,誰是父母,他們始終會明白。只要保持有質素的親子關係,情況一定有所改善。

入學年齡輕鬆啲?
為了讓孩子入讀心儀的幼稚園,媽媽需要花更多時間要搜集資料、溫習、準備,期間又要奔波到不同學校面試,還要向公司請假,媽媽或會感到心力交瘁,壓力徒增。「雙職媽媽如工作繁重,加上性格緊張、做事要求高、盡責、經常出現負面思想、不喜歡與人分擔工作等的話,很容易壓力「爆煲」,患上抑鬱症。」

化壓力為動力 紓緩方法

1. 好好分配時間
雙職媽媽應在工作與家庭中取一個平衡。工作時專心工作,回家後應一心一意與家人相處,不要把工作帶回家中。對孩子來說,生活細節的安排並非最重要,只要在安全愉快環境下,得到父母的愛錫,他們便感到安心、快樂。因此,媽媽不用對自已太苛刻,事事要求自己盡善盡美。

2. 孩子快樂是媽媽力量的泉源,雙職父母應把握時間,與孩子共渡開心快樂的時光。媽媽也要明白,家傭不能代替母愛,只要親子時間有質素,能真心真意,全情投入,即使共處時間不多,也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反而可令關係更加緊密。

3. 孩子入學後,應盡量抽空參與學校的重要活動,如親子旅行陸運會家長日等等,都是建立彼此之間親子回憶的機會。不少家長太注重幼兒學業而令自己壓力增加。陳蔓蕾醫生認為在幼兒階段品格培育,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比成績分數更為重要。此階段,應多些欣賞孩子,多給予空間和機會,發掘他們的長處。在孩子失敗時加以勉勵,協助他們得到成功感、建立自信。這樣,他們長大後承受挫敗的能力亦會提高。

4. 擴闊生活圈子
除了家庭之外,雙職媽媽應建立適當的社交圈子,參與能放鬆心情的活動。遇有任何不開心的事,應主動與家人、丈夫、朋友分享,因傾訴是減壓方法的一種。定時與丈夫外出約會,亦有助精神健康。

抑鬱治療方法
如不幸患上抑鬱症焦慮症,醫生會按病情需要處方藥物以平衡腦神經物質,再針對性地安排心理治療,協助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等等。如情況理想,病情可在1-2個月好轉,但好轉後的鞏固期仍需持續服藥,防止再次病發。如患病拖延醫治,病情有可能轉差,更有可能引致生命危險。

<<親子雜誌>> 02/2017

發表迴響

陳蔓蕾精神科醫生近期文章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