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抑鬱症治療方法— 腦磁激、腦電盪治療
雖然抗抑鬱藥物很普及和很簡單,但是仍然有一部份病人並不適合或是效果不理想。例如,有些病人對藥物反應很敏感,服藥後有不良的副作用,例如性功能障礙、體重增加、睡眠困難等。或有些病人對多種藥物敏感,故無法找出一種安全的抗抑鬱藥來服用。另外,有些懷孕的媽媽希望能避免服用藥物,以免影響胎兒等等。
至於心理治療,通常用於病情比較輕微和穩定的病人身上,對於病情嚴重和希望病情更快改善的病人未必最適合。
故此一直以來,醫學界都嘗試找出傳統治療方法以外,抑鬱症的治療方法來填補這個漏洞。
若我們回顧精神科治療的歷史,不難發現原來在抗抑鬱藥還未發明之前,便有腦電盪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簡稱ECT)。 腦電盪治療方法是讓微電流通過腦部,從而產生羊癎症的症狀。至於為何這樣能醫治療抑鬱症,現在還未有定案。不過從過往經驗所得,這個治療方法對抑鬱症確實非常有效。可是,由於腦電盪治療需要全身麻醉,並不是每一位病人都能接受或適合。而且,腦電盪治療後往往導致病人有部份記憶消失,這個後遺症並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接受。話雖如此,腦電盪治療依然是治療抑鬱症的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循着這個方向,科學家便想,除了電流之外,還有什麼物理現象能運用來激活我們的大腦呢?如果要激活大腦的話,又應該激活那一個部份呢?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對人類的大腦功能知識越來越豐富,發現原來抑鬱症和海馬體及腦前額葉有莫大關係。海馬體及核桃體是我們的情緒中心,它和我們的腦前額葉有密切的聯繫,除了影響我們的心情外,還主宰我們做事時的執行能力、認知能力、如何計劃、防止衝動行為、抽象思維等等。當我們抑鬱的時候,這些部份的腦細胞活動能力降低,變得和常人不一樣。
基於腦電盪的啟發,便有人想出了利用磁場這個方法來直接激活腦細胞(neuromodulation)。運用尖端的科技,能令到產生的磁場集中在一點,令治療的範圍更精準,而穿透力亦足夠穿過我們的頭骨,到達我們的腦部。這樣,腦磁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簡稱 rTMS)便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我們還發現,利用不同的磁場頻率激活不同的大腦位置,可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用於中風病人的康復身上,和用於抑鬱症病人身上的頻率和激活的大腦位置便完全不同了。
腦磁激的優點在於它無需全身麻醉,因此無需入院,亦沒有麻醉藥後的身體不適。此外,由於已接受了腦磁激治療,需要服用的藥量也能減到最低,甚至無需服用藥物。而病情開始好轉的時間也可能比服用藥物為早。更重要的是,腦磁激治療並不會帶來失憶的副作用,因此,更加容易被病人接受。
腦磁激治療一般來說非常安全和廣為病人接受。最常見的的副作用為接受治療期間與及後短暫性的頭痛。較嚴重的副作用為癲癇,發生的機會率介乎0.1%至0.5%,和服用抗抑鬱藥的機會率相似。即使有癲癇的情況亦非常輕微,並不需要治療,不會復發。
現在,腦磁激已成為治療抑鬱症的其中一種標準治療方法,並獲得歐盟及美國藥物食物管理局的認可。
由於抑鬱症的成效理想,醫學界正研究用腦磁激來治療不同的精神科疾病。例如:失眠、強逼症,甚至有學者在研究用腦磁激來治療自閉症等等。
相信不久的將來,一部份我們過往認為是不治之症,將成為歷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