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抑鬱症,是不是成世要吃藥?
常常聽到病人會問:「醫生,我患了抑鬱症,是不是要成世吃藥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首先了解抑鬱症的治療過程。
抑鬱症治療過程一般分為三期:第一期目標為控制病徵。 由於病人於治療初期, 有明顯抑鬱症的各種症狀,此時其最重要的是控制病情。精神科醫生會使用適當的藥物,使病情盡快受到控制。
當病情受到控制時,便進入第二期,即鞏固期。此時需繼續服用精神科藥物,以阻止病癥再次出現。雖然病情受到控制,其實還需要一段時間,腦部的內分泌才能回復正常。與此同時,會引入各種心理治療、減壓方法及輔導,以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率。
此時,病人往往在這時間覺得自己已經痊愈了,便立刻停藥。要過這個心理關口,對病人來說是很難的。平白看見自己沒有病,為什麼還要吃藥那麼麻煩呢?根據硏究顯示,若過早停止服用抗抑鬱藥,病情復發的風險超四成。於是,有一部份病人過早停止服藥,結果抑鬱症便復發了。由於病情再復發,便得重新再治療,來來回回,自然把治療的時間延長了。
第三期的治療目標是防止復發。抑鬱症的成因是多因性,當中包括身體狀況、性格、壓力處理、經濟、家庭環境等等。有些因素隨着時間過去,便自然會改善;而心理輔導及治療則可提升心理質素。至於那些無法改變的因素,亦可透過改變病人對事情的看法,令看法變得較正面。這些後期工作,令病人整體的抗逆力會大大提高,而復發的風險亦大減。
若病人只是完成了第一期治療,第二期及第三期的工作並沒有做好,在停藥後,抑鬱症便很容易復發。因此,抑鬱症才會給病人一個錯覺,就是病情時好時壞,永遠無法痊癒。
其實,只要依照精神科醫生的指示,按部就班去做,要治好抑鬱症,絕對不是沒可能。
頭條日報 《情緒百子櫃》2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