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ADHD ?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 是一種常見的發展障礙。根據2007年美人口普查, 大約有7.7%–至8.7%學童有此症狀。根據另一個國際綜合研究顯示,估計患有ADHD的學童高達11%(95%CI 6-15),男女的比約為1.5:1。男女的比約為1.5:1。患者通常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及衝動的行為。
ADHD 有什麼症狀?
根據DSM-5TM診斷簡述如下:
若學童有持續超過六個月專注力不足及/或過動/衝動的症狀,而症狀是普遍性的、不是局限於某一場合的,並影響功能性或發展,
便有可能患有ADHD:
A 注意力不足症狀
一、無法注意到事情細節或因粗心大意使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發生錯誤。
二、無法完成老師或家長交辦的事務,包括學功課、家事等。
三、在工作或遊戲時,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
四、和別人說話時,似乎沒有留心聽。
五、缺乏組織能力。
六、常避免、不喜歡或拒絕參加需要持續使用腦力的工作,如:學校工作或家庭作業。
七、容易遺失或忘了工作或遊戲所需要的東西,如:玩具、鉛筆、處等。
八、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
九、容易忘記每日常規活動,需要大人時常提醒。
B. 過動/衝動症狀
一、在座位上無法安靜的坐在,身體不斷扭動。
二、無法安靜地參與遊戲及休閑活動。
三、在課堂中常離座,未能安座。
四、在教室或活動場合中不恰當地跑、跳及爬高等。
五、日夜不停地動。
六、說話多。
七、問題尚未聽完前,便搶先回答。
八、在需要輪流等候的場合,無法耐心地等待
九、上中斷或干擾其他人,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有部份ADHD患者可能同時有以下的情況(Co-morbidities):
肌肉動作協調問題
自閉症
智障或學習障礙
社交障礙
對抗性行為
抑鬱及焦慮
由於患有ADHD的學童,很容易被誤會為故意搗亂,不守秩序,甚至無心向學等,大大影響學童的自信心、社交及自我形象。
因此,若家長留意到學童有這些問題,便應該盡早帶學童到精神科專科醫生作出評估評及治療。
ADHD藥物治療
藥物的作用主要為提升專注力,減少活躍與衝動、舒減脾氣。
在本港,常見治療ADHD的藥物,有以下兩類:
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 及 托莫西汀atomoxetine
副作用方面,兩種藥物大致相同。以atomoxetine 副作用比較輕微。
常見副作用
食欲不振
是常見的副作用。尤其是當劑量高及於服藥初期。家長可多給孩子高熱量的營養食物,及於藥效過後增加食物的份量。同時,醫生亦會密切監察學童的身高和體重,並對藥物作出相應調整。
腸胃不適
通常是出現於服藥初期。於飽肚情況下服藥,可減低此副作用的出現。此外,當學童身體適應藥物後,此情況便會減輕或消失。
頭痛
通常出現於服藥的初期。當學童身體適應藥物後,此情況便會減輕或消失。
失眠
家長可提早最後服藥的時間,以減低藥物對睡眠的影響
肌肉抽動
藥物有可能導致肌肉抽動的患者情況惡化。因此,需由醫生會按情況挑選合適的藥物給學童服用。
情緒變得波動
此副作用較為少見,部份學童於減藥或轉用長效藥物後會有所改善。
思覺失調
此副作用十分罕見。因此需由醫生挑選合適的藥物給學童服用。
** 其實,只要適當地調較藥物份量及在日常生習慣作出調適,藥物的副作用便可大大減低**
非藥物性治療
食物增補劑
近年,發現除了傳統的藥物,還可透過服食專為ADHD的兒童調製的魚油丸 lipirinen 來減低ADHD的症狀。好處是不會影響胃口及睡眠。
ADHD其他治療
由於有部份ADHD患者可能同時還有其他發展性的問題,若想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必須同時對其他發展性問題對症下藥,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除了對ADHD及各種發展問題作針對性的治療外,家長亦可從行為治療着手,以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
學童可透過各種不同的訓練,來增強專注力:
- 減少使用電話或電子遊戲的時間。
- 減少對學童負面的批評,多加正面鼓勵,以增強自信心。
- 做好時間管理,讓功課分開多個部份來做,中間加插休息時間。
- 定立目標及奬勵計劃 – 為學童度身訂造,根據學童的能力而設計,並不時修訂學習目標,以達到輔助學童成長的最終目標。
- 奬罰分明,不同的照顧者達到一致的標準,讓學童能夠地掌握哪些事應該做和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事。
- 如需懲罰時,以隔離(time out)及失去奬賞的方法代替責罵和體罰。
**透過訓練以達到改善專注力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Reference: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view] BronsardG; Alessandrini M; Fond G; Loundou A; Auquier P; Tordjman S; Boyer L. Medicine. 95(7):e2622, 2016 Feb.)